避雷器又稱等電位聯結器、過電壓保護器、電涌抑制器、電涌吸收器、避雷裝置等。用于電力線路保護的避雷器稱為電力避雷器。
針對當前雷害的特點,防雷尤其是防雷整改,是基于避雷器的最簡單、最經濟的防雷解決方案。
以下是根據避雷器的關鍵參數和作用選擇避雷器。
避雷器主要參數。最大放電電流Imax:用8/20s波沖擊避雷器一次所能承受的最大放電電流。
根據當地雷暴強度ng(或年平均雷暴日Td)和環境因素,可為
。適當選擇。
.最大持續耐受電壓Uc(rms):指避雷器在此電壓值下能連續工作而不影響其作為避雷器功能的參數。
它與Uc保護電壓上升成非線性比例。
.殘壓Ur和保護電壓Up:殘壓Ur:指額定放電電流In下的殘壓值。
保護電壓上升:保護電壓上升與Uc電壓和Ur有關。根據氧化鋅壓敏電阻的特性,當選用的壓敏電阻Uc值較高時,其Up和Ur會相應增加,如放電電流為10kA(8/20s)時:Uc=275VUr(10kA,8/20s)1200 vuc=385 vur(10k 8/20s)1600 vuc=440 vur(10kA,8/20s)1800V。第二,避雷器的選擇是基于避雷器的保護。要達到理想的效果,要注意“合理地在適當的地方安裝適當的避雷器”,避雷器的選擇很重要。
1.雷電流在進入建筑物的各種設施中的分布如下:約50%的雷電流流經外部防雷裝置,排入地下,另外50%的雷電流將分布在整個系統的金屬材料中。
該評估模型用于估算在LPAOA、LPZOB和LPZ1連接處具有等電位連接的避雷器的電流容量和金屬線規格。
這里的雷電流是10/35s的電流波形。
在雷電流在各種金屬物質間的分配中:雷電流各部分的幅值取決于各分配通道的阻抗和電感。分配通道是指可能分配到雷電流的金屬物質,如電源線、信號線、水管、金屬框架等金屬管道和其他接地。一般只通過它們各自的接地電阻值就可以大致估算出來。
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可以認為連接的電阻相等,即電流均勻分布在金屬管道之間。
2.當電力線路架空引入,且電力線路可能遭受直擊雷時,建筑物內進入保護區的雷電流取決于外部引線、避雷器放電支路和用戶側線路的阻抗和電感。
如果內部和外部阻抗相同,電力線分配到一半的直擊雷電流。
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采用具有直接防雷功能的避雷器。
3.后續評估模式用于評估LPZ1后保護區交界處的雷電流分布。
由于用戶側的絕緣阻抗遠大于放電支路和避雷器外引線的阻抗,進入后續防雷區的雷電流會減少,不需要特殊的數值估算。
一般要求后續防雷區所用電源的防雷裝置的電流容量應在20kA(8/20s)以下,不要求大電流容量的防雷裝置。
后續防雷區的防雷裝置選擇應考慮各級之間的能量分配和電壓協調。當諸多因素難以確定時,采用串并聯電源防雷裝置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串并聯防雷是(相對于傳統的并聯防雷裝置)根據現代許多防雷場合的特點和保護范圍的分級劃分而提出的概念
5.影響電子線路雷電流分布的其他因素:變壓器端接地電阻的降低會增加電子線路中的分布電流。
供電電纜長度的增加會降低電力線中的分布電流,平衡幾個重要導體中的電流分布。
太短的電纜長度和太低的中性阻抗會使電流不平衡,從而引起差模干擾。
多用戶并聯電纜會降低有效阻抗,導致配電電流增加。在聯網供電狀態下,暫態雷電流主要流入電力線路,這是大部分雷損發生在電力線路的原因。
避雷器是電子設備防雷中不可缺少的裝置。過去常被稱為‘電涌保護器’或‘過電壓保護器’,英文縮寫為SPD。
避雷器的作用是將電力線和信號傳輸線的瞬時過電壓限制在設備或系統所能承受的電壓范圍內,或將強大的雷電流泄入地下,以保護被保護的設備或系統不受沖擊和損壞。
避雷器廣泛應用于現代防雷設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