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蜒15公里的六曲山古墓群,已經探明的古墓達374座。
通過監控指揮中樞的電視幕墻,可對重點區域實時監控。
防火護墓員在六曲山山脈進山主干道上設點把守。
代登軍巡查康王墓地。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永端
初春的平度,滿目生機。位于古峴鎮的六曲山古墓群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以康王墓即漢景帝十二子膠東王劉寄墓為重點,周邊三十余個山頭上已經探明的古墓達374座。六曲山古墓群規模之大、分布之廣,為山東省罕見。
作為山東最大古墓群,這里埋葬著國王、將軍、公主及其子孫的墓冢,曾多次被盜掘。多年來,文物保護部門一直竭力保護并聯合相關部門對盜墓賊進行打擊。歷經多年常規化人工看護后,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為了應對盜墓者的探測與盜掘,相關部門不僅在六曲山古墓群地表安裝“天眼”,還在高空啟用無人機定期巡查拍照。日前,隨著“能量巨大”的地音監測系統在古墓群的正式應用,古墓群至此形成高空、地表和地下的立體監控網絡。將地音監測系統這一“黑科技”應用于古墓群保護,這在山東尚屬首次。
六曲山“地下寶物豐厚”
清明節前一場春雨,讓東起龍虎山、西至窟窿山,婉蜒15公里的六曲山古墓群綠意漸現,鳥兒啼鳴。
在六曲山山脈一處進山主干道上,多名防火護墓員在設點把守,旁邊的摩托車上放置著小型風力滅火機。與此同時,多名身著橘紅色工作服的巡山人員,分散步行在面積龐大的六曲山古墓群……平度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付曉告訴記者,位于古峴鎮的即墨故城是膠東歷史名城,不少朝代王、候的陪都和封地在此,在1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前后有八王、六侯、一相治此。這些王公貴族墓冢大多建在距即墨故城10公里的六曲山山脈上,具體分布在古峴鎮、云山鎮和白沙河街道的三十余個山頭上,形成一個規模宏大、蔚偉壯觀的古墓群。
“絕大部分為漢代墓葬,少數屬東周墓葬。”據平度市博物館館長曲濤介紹,之前清華研究院專家對六曲山墓群進行了整整三年的普查,已經探明的古墓達374座,其中大型墓20余座、中型墓60余座。一些專家分析認為,在六曲山山脈綿延15公里的墓區中,墓葬可能不只374座。
曲濤告訴記者,膠東王劉寄的大墓坐落在山頂,占地約二三十畝,整體呈上窄下寬的“凸”字形,墓高40余米。國內權威考古專家考證后認為,當年修筑康王墓時先將山頂夷為平地并深挖殯埋后,再依山勢堆積而成巨大山丘。而專家所說的康王墳“地下寶物豐厚”之說,并非空穴來風。1968年,河北正定縣發掘中山靖王劉勝之墓時,劉勝夫婦所著金縷玉衣為世界考古發掘所僅見。而中山靖王劉勝與膠東王劉寄身份相同,專家就此推測,劉寄夫婦的遺體可能也裹有銀縷玉衣或金縷玉衣。
“民間一直有‘打開康王墳,山東不受貧’之說。”曲濤說:“六曲山古墓群規模之大、分布之廣,為山東省罕見,是山東最大的古墓群。”
墓區有了“專職”守護人
“這些古墓,早在50年前就被確定為重要文物。”曲濤說,到上世紀90年代初,古墓群看護主要由周邊村民進行,無法從根本上阻止盜墓分子秘密“行動”。
隨著1999年~2002年古墓群發生多起盜掘案,尤其是康王墳3號古墓遭遇盜掘,令相關部門大為震驚,決定由村民零散保護“升級”為專人保護,雇用村民白天進山巡邏,但這仍沒有阻止住盜墓分子的行動。
2012年秋,張某和倪某糾集多人,帶著儀器趁夜來到古墓群北陵臺處進行探測。2013年初,倪某和張某等14人來到北陵臺南側,夜間以爆破、挖掘等手段,盜挖深約3米和十多米的盜洞各一個。
這伙盜墓分子的身影,最終被附近群眾發現并報警。平度警方出動,先后抓獲14名盜墓分子,繳獲面包車、商務車和轎車各一輛以及2支單管獵槍、18發子彈。倪某和張某等人的盜掘行為,盡管沒有造成文物失竊,但盜墓分子的猖獗再次為古墓群保護敲響警鐘。
“此時,已由零星保護上升到整個墓區的人工體系保護。”據付曉介紹,六曲山古墓群不僅是王公貴族墓地,也是森林防護、防火重點區域。既然森林防火需要專人巡邏,為何不讓防火員兼職墓區看管員?經相關部門與防火隊管理部門商討,由政府拿出專項資金給防火員,防火員職責升級為防火與護墓。
其實,除了防火與護墓,防火員還是護墓義務宣傳員。
在六曲山墓區防火指揮區,防火隊長孫禮峰告訴記者,防火隊員還有宣傳護墓的義務:“村民不能在墓區取土,不能向墓區亂倒垃圾。”“實際情況是,現在已經沒有村民在墓區取土,也沒有村民向墓區亂倒垃圾。這是一項‘村民自發的壯舉’,哪怕是在山前種莊稼,也很注意保護。”孫禮峰說道。
“天眼”“地耳”守衛古墓
穿行于山頭、山澗或平整的陵臺之上,在防火護墓員代登軍的身邊,往往豎著一個顯眼的攝像頭。可以360度旋轉的“天眼”,不但能局部觀測古墓重要部位,代登軍的影像也時常會出現在監控之中。這些天眼”,正是平度保護九曲山古墓群實施的又一現代化手段。
曲濤告訴記者,前期的技防手段于2015年開始實施。“經專家確認六曲山古墓群的古墓數量,明確古墓群在山東尤其是膠東的重要性以及歷史地位后,古墓群保護工作引起國家文物局重視。”曲濤介紹,國家文物局專門撥付專項資金,用于六曲山古墓群保護工作。其中,部分資金用來安裝“天眼”監控設備,通過技術手段進行防護。這些“天眼”不但能觀人、觀物,甚至連山上動物、鳥類活動軌跡都一覽無余。
“重要的大墓周邊安裝4~5個‘天眼’,古墓群共安裝48個‘天眼’。”曲濤說。
記者看到,六曲山古墓群監控指揮中樞的終端是電視幕墻。電視幕墻共有48個小平面,每個平面都能實時監控和傳輸回重要墓葬的相關信息。
當然,依靠人防和技防“天眼”,還不能從根本上確保古墓群尤其是重要墓葬的安全。高科技日新月異,讓盜墓分子的探測和盜掘手段花樣百出,古墓群技防手段也在不斷升級。
地音監測系統是一個邊長25厘米的立方體,在地音監聽領域有著巨大作用。就此,平度市邀請山東古建筑研究院、山東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省電子信息產品檢驗院專家、教授,以及北京中科軟件有限公司和北京中盛國華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等權威機構的工程師,在充分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將地音監測系統用于全時監控古墓群重要墓葬的安全。
靈敏自動,斷電也不怕
“在國內,只有兩家高科技公司能生產這一‘黑科技’。”曲濤介紹,地音監測系統被固定在水泥筑造的地下平臺上,上方扣上防護桶再回填土壤。整套監測系統由地音傳感器、監測前端、通訊主站、磁盤列陣等組成。
“埋藏在地下的地音監測系統,發揮著巨大能量。”曲濤說,只要盜墓分子在墓葬周邊用鎬頭或鐵鍬挖掘地面,監測系統都會實時將聲音傳輸到指揮中樞,聲音一旦超過或達到設置分貝數,指揮終端就會發出警報:“值班人員據此作出分析判斷,確定聲音種類,一旦發現異常,會第一時間通知各個墓葬的巡邏人員,同時報警。”
曲濤說,地音監測系統非常靈敏,哪怕是狐貍、狼或者野豬拱地尋食的聲音,都會被監測并被傳回指揮中樞。利用地音監測系統對古墓區進行防護,這在山東還是首次。清明節前,山東古建筑研究院、山東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省電子信息產品檢驗院的專家、教授,以及北京、青島三所高科技公司的權威工程師,共同對這一項目進行打分,分別以0.95分~0.97的高分(滿分1)通過驗收。
婉蜒15公里的古墓群橫跨三十余個山頭,分散安裝的高科技設備若遇上極端天氣,一旦斷電會不會失去監測功能,讓盜墓分子有機可乘?曲濤表示,古墓保護部門準備的不間斷電源,可滿足所有設備4小時供電之需。
其實,地表的“天眼”和地下的地音系統,還不是六曲山古墓群高科技手段監測防護的全部手段。每年5月和10月,文物保護部門會利用無人機進行空中巡航拍照,讓古墓群每個角落“暴露無疑”。“無人機巡航與拍照,填補了人工監控盲點,使得監控立體起來。”曲濤說:“根據無人機拍照疑點,我們曾發現高山上的陳舊盜洞,并對其進行回填。”
[ 人物 ]
“國王”的事,他都知道
經過多年發展壯大,六曲山墓區防火護墓隊已經壯大到三十多人,他們24小時晝夜輪班,巡邏守候在墓區主要路口、山澗、山頭和墳頭。
代登軍,正是三十多名古墓守護者之一,主要守護的就是康王墓。
每個清晨,家住平度市古峴鎮的代登軍都會早早起床。只要當天代登軍值白班,他會趕在早上8點前換下夜班的同事。出門前,他會換上那身橘紅色的看護人員統一著裝,穿上防滑防磨膠鞋。深秋、冬季和初春,他還會穿上黃色大衣或戴上帽子。
3月26日清晨,六曲山山脈蒙著一層薄霧。
早上8時,代登軍準時來到值勤點,換下了夜班守護人員。穿過康王墓下一條主要干道,他開始沿著滿是枯草的山路上行,而在這條山路上,他已行走數年。
行至半山腰,薄霧退卻,暖陽照耀大地。穿著厚重黃大衣的代登軍在快速爬山,跟在他身后的記者已是氣喘吁吁。顯然,對于常年堅守在古墓群的防火護墓隊員而言,爬山如履平地。
“道路兩邊長著什么樹,夏天開什么花,堰邊主要長什么草,有什么中草藥,我都知道。”代登軍說這些時,臉上洋溢著笑容,而他身邊就是康王墓。
康王墓所在的高山上,長滿松樹、栗子樹,酸棗樹、槐樹、荊棘,還有一些記者叫不上名字的樹種。和所有的看護人員一樣,代登軍巡山的主要任務除了防火,就是看護康王墓,有時他還會作為義務宣講員向周邊村民宣傳防火和護墓的政策。
“我看護的可是膠東國國王的墓冢。”代登軍笑著說:“責任重,但很自豪。”
因為心存敬畏,代登軍看護康王墓不敢有半點馬虎。春夏秋冬,四季輪回,山上哪棵樹、哪片草、哪塊石頭、哪塊地表有異常,他都會圍著“異常”看上半天、琢磨半天。
“如果一片土有松動的痕跡,你得考慮這片土是人為挖的,還是小野獸挖的,”代登軍說:“畢竟山上有野物。如果是人為的,你就得向隊長匯報,向警方報警。”
從山下爬到山頂,歷時27分鐘,站在康王墓頂端,六旬的代登軍沒有一絲喘息,爬山、巡山正是他的工作。站在山頂,有時他會向山下巡視,有時眺望遠處的群山,有時陷入無限遐思。“有時我在想,2000多年前膠東國國王、將軍、公主,為何選六曲山為‘國陵’。”代登軍說。
除了沿路行走,代登軍有時還會撥開荊棘,在鮮有人知的叢林、荒草中艱難挪行。在他看來,不常有人去的地方,才是風險高發之地。
看護是為了預防,在六曲山墓區防火護墓員的背后,誰都不敢打包票沒有盜墓分子盯著這綿延15公里的374座古墓。
“防火和護墓都是大事,來不得半點馬虎。”防火護墓隊長孫禮峰說:“每個護墓人都有看護區域,誰的區域出異常,誰擔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