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曉光 通訊員 石紫穎 欒沖 張文鵬
世界關節日定在每年10月12日,其目的是要提醒人們,對關節炎要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防止致殘。
資料顯示,關節炎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 發作起來會造成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嚴重的會造成關節畸形或關節活動受限等,被稱為“世界頭號致殘殺手”。
事實上,關節不適在早期是有表現的。
隨著天氣逐漸轉寒,早晚溫差變大,許多中老年人開始感到關節酸脹不適。其癥狀大多為膝關節酸痛,上下樓梯時疼痛加劇;關節活動不靈活;剛開始活動時關節僵硬 ,稍活動即可緩解;下蹲困難,蹲下或坐下后需要扶持才能站立起來;關節活動出現喀嚓、喀嚓異響或者沙沙的摩擦聲。
出現以上癥狀后,很多人以為“腿腳不利索”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正常現象,并不在意,而這些往往提示關節出了問題。
淄博市中心醫院關節骨病外科專家提出了保護關節的具體方法:
1、保暖。進入秋冬,注意保暖。穿厚些的衣服和襪子,洗澡時用熱水擦洗,多用熱水泡腳,有條件可以經常熱敷關節。但同時也要謹防“過度保暖”,比如不能盲目使用護膝保暖。因為護膝彈性大,箍緊膝部后,會阻礙膝關節周圍血液循環,使膝部的活動困難。
2、走起。正確走姿來保護膝蓋:雙腳分離,與骨盆同寬,改正“外八字腳”;前腳落地時,腳跟著地,亮出鞋底;邁開大步,甩開雙臂,三步并兩步走;后腳離地,要蹬地有力。
3、運動。不要讓關節長時間處于一種姿勢,不要盲目地做反復屈伸。注意避免關節的機械性損傷,盡量減少關節的負重和磨損,如膝、踝關節的關節炎患者平日要盡量避免上、下樓梯,長時間下蹲、站立、跪坐、爬山及遠途跋涉等較劇烈的對關節有損傷的運動,尤其在關節腫脹時更應避免。可以選擇游泳、騎車、做體操等關節負重較輕的運動。注意借力扶拐杖等減少膝關節負荷。
4、穿鞋。平時應穿適當的鞋,出門旅行游玩可穿舒適、足部支撐、有彈力、輕便透氣的運動鞋,減少走路足部疲勞及膝蓋撞擊與壓力。注意鞋子防滑性能好,防止跌倒帶來損傷。
5、吃對。膝關節炎補鈣絕對不是智商稅。老年患者往往都伴隨著原發性的骨質疏松,戶外活動能力的下降,缺少陽光的照射,引起人體維生素D的轉化不足,會再次繼發性的引起身體鈣的丟失。在得了膝骨關節炎之后,應該關注骨鈣的情況,如果同時存在著骨質疏松的情況,需要及時地進行飲食的調節、鈣制劑的補充。在改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和運動習慣的基礎之上,并且一定要定期檢測血鈣。
保護膝關節的鍛煉方式
1、 勾腳抬腿:坐在凳子上或者床邊練習,抬腿并用力勾腳尖,可明顯感覺大腿肌肉緊張,堅持抬腿5秒,放松2秒,換另一邊重復進行,每天可練習50-60次。
2、坐位提膝伸腿:自然端坐于高度適中的椅子,膝關節呈90度左右,一側膝關節盡量抬起貼近身體,再伸直腿,保持2-3秒左右放下,換另外一側,每天可練習20-30次。這個練習的難度略高,初學者可以在練習一段時間勾腳抬腿后再嘗試。
3、繃腿練習(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仰臥或者坐在床上,下肢伸直平放在床上,可以在膝關節下面墊一個軟物支撐,這樣在收縮肌肉的同時有個伸膝向下壓的動作趨勢,方便練習者感受發力。可以用盡可能大的力度繃緊肌肉5秒,再放松算1次。每個小時做50-100次。也可以繃勁之后,一直保持緊張狀態,直到疲勞為止,放松休息算1次,休息5秒之后再做,如此循環10次為1組,每天練習3-5組,或者每個小時練習1組。
4.甩腿練習:站在一塊5-10厘米高的墊板上,單手扶住一個支撐點,一條腿支撐身體,另一條腿前后擺動,兩側互換著做,擺動幅度由小到大,緩慢進行。注意用股四頭肌和臀部發力,甩腿幅度不宜過大。每次練習1-2分鐘。
5、靜蹲練習:護膝鍛煉最好的動作之一。靜蹲可以強化股二頭肌、臀大肌、股直肌、股中間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從而有效減少膝蓋受傷的幾率。
方法:鍛煉時,保持上身直立抬頭挺胸,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正向前方,不要內八或者外八。背靠墻壁站好,腳跟與墻壁大約一個腳長的距離,體重平均分配在兩條腿上,緩慢下蹲,至大腿小腿呈90度角為止(膝關節不好和初學者,這個角度可以更大些)保持這個角度,逐漸將腳向前移,注意低頭看一下,膝蓋和腳尖是否處在一條直線上,但不應超過腳尖。如膝蓋超過腳尖是錯誤姿勢,會給膝蓋帶來較大壓力。
同時,醫院關節骨病外科專家作出提醒:在膝關節急性疼痛期,不建議做任何鍛煉,請先求助于醫生對癥消炎止痛治療。鍛煉請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如果鍛煉時出現疼痛加重,需停止練習或減少運動量,不要盲目堅持。可根據自身情況選取自己適合或喜愛的,并非要求全部都做。
這些鍛煉同樣適合長時間久坐的人群,但久坐同樣傷膝,切莫久坐不動。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